曲氏的由来
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国君(原名为唐国),他是周武王的次子,周成王的弟弟。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分封到唐,所以又称唐叔虞。唐叔虞去世后,他的儿子燮(一作燮父)继位,改国号为晋,其后历传武侯宁族(或作曼期、曼旗)、成侯服人、厉侯福、靖侯宜臼、嫠厘侯司徒、献侯籍。
公元前812年(晋献侯十二年)晋献侯死,次年,其子费王(又作弗生、沸王)继位,是为穆侯。前805年,晋穆侯与周宣王共伐周边少数民族条戎和奔戎(约在今山西夏县一带),结果打了败仗。晋穆侯不忘此耻,将这一年生下的一个儿子起名为仇,并立为太子。前 802年(晋穆侯十年),晋穆侯在千亩(今山西安泽北90里)之战中获胜,又把这年生的一个儿子起名为成师,取“出师成功”之意。前785年(晋穆侯二十七年),晋穆侯死,其弟殇叔篡位自立,太子仇被迫逃亡在外。过了4年,前781年(殇叔四年),太子仇率领党徒卷土重来,袭杀殇叔,夺回君位,这是晋国历史上见诸记载的排名较好次君位篡夺事件。前780年(文侯仇元年),太子仇登位,是为晋文侯。
晋文侯在位35年,于前746年(晋文侯三十五年)去世,太子伯继位,是为晋昭侯。
前745年(晋昭侯元年),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(今山西曲沃县西南5里凤城村),史称曲沃桓叔。曲沃的面积比晋国的都城翼 (今山西翼城东南15里南梁乡北故城村)还大。
曲沃桓叔不断地向在翼的晋君发动进攻,培植晋国内部反对晋君的势力,企图夺取晋国政权,取而代之。
前739年(晋昭侯七年),晋国大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纳曲沃桓叔,桓叔想趁机人翼夺权,但晋国国人起兵抗击桓叔,桓叔失败,只好退回曲沃。晋国人立昭侯之子平为晋君,是为孝侯,并且诛杀了潘父。
前731年(晋孝侯八年),73岁的曲沃桓叔的儿子鲜继立,是为曲沃庄伯。前724年(孝侯十五年),曲沃庄伯又派人到晋都翼弑了孝侯,晋人进刑反击,庄伯只好再退回曲沃。晋人复立孝侯之弟郄为君,是为鄂侯。
前718年(鄂侯六年)春,曲沃庄伯联合郑国、邢国伐翼,周桓王还派周大夫尹氏和剐氏出兵相助,晋鄂侯逃奔随(今山西介休市东南)。但后来曲沃庄伯又背叛了周桓王,刊是周桓王反过来支持晋,派虢公带兵讨伐曲沃庄伯,庄伯再次失败,逃回曲沃。桓王立别侯之子光为君,是为晋哀侯。
前716年(晋哀侯二年),曲沃庄伯死,其子称继立,是为曲沃武公。前710年(哀侯八年),晋哀侯侵其南面的陉廷(今翼城东南75里,旧有荧庭城)之田。前709年,陉廷与刚沃武公联合伐晋,逐晋哀侯于汾隰(今襄汾曲沃之间)。夜间,晋哀侯所乘车的骖马被树木挂住。曲沃武公俘虏晋哀侯。
曲沃武公杀了晋哀侯,但晋国人并不接纳他,而是立了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,是为小子侯。前705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侯并杀之。周桓王使虢仲率兵伐曲沃武公,武公抵挡不住,又退回曲沃。周立晋哀侯弟缗(滑)为晋侯。
前679年(晋侯缗二十八年),齐桓公开始成为霸主。这一年,曲沃武公又伐晋侯缗,并灭之。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干涉,功败垂成,曲沃武公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周厘(僖)王,周董王得到了丰厚的贿赂,也就承认既成事实,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,列为诸侯,武公尽并晋地,正式成为晋国国君。
曲沃武公仍以晋国国都翼为都,以晋国国号为国号,只是把曲沃武公改称为晋武公。他在曲沃的后代们就由“姬”姓而派生出“曲”氏了。到了汉代,姓和氏就混为一谈了。
据老一辈讲,曲家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,大概是渤海对面胶东半岛的烟台、蓬莱一带,传说是顺治八年移民过来的,其中一支留下来,另一支到“边外”去了。这段历史无据可考,不过东北的山东人很多,都这么讲。
曲姓是个比较孤僻的姓氏,说也奇怪,在《百家姓》中没有,《续百家姓》里也没有。曲氏家族的起源谁也说不清楚,一次遇一街头算命先生说能讲出各种姓氏的起源,我让他说说“曲”姓由来,他翻了半天白眼,说不出来。越是没出处,越想弄明白,因此到处求教。有一年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会,天津石化公司的一个总经理也姓曲,他说了一个段子:原本没有曲姓,据说是从姓“鞠”的演变而来。多少年前“鞠”姓人氏是达官显贵,官居二品。不知何故犯了满门抄斩之罪,通知各关口见“鞠”姓人氏,不用请示,格杀勿论。一些人连夜逃脱,来到城门前过关时,守城的武士问干生么的?姓什么?情急之中脱口而出:“姓鞠”!山东人说话不利落,“四”、“十”不分,守城的误听为“姓曲”,开门放人。因此这部分“鞠”姓人氏躲过一劫,从此隐姓埋名,由姓鞠改为姓曲,直到今天。这位曲总酒后讲得活灵活现,不知来源于哪部史籍。全当一段传奇,以解姓氏起源的之谜。
后高屯属于海滨丘陵地势,解放前山上的大松树人都抱不拢,山里野兽成群,狼、狐狸、野猪经常出没,还有过老虎伤人的记载。听老人讲山上来了只老虎,有父子俩想猎虎赚钱,就带着杀猪刀上山,结果武松没当成,老子被老虎一掌掀掉天灵盖,一命呜呼。老虎也逃之夭夭,不知去向。土改时把山林都分了,树也被老百姓砍了,山上光光的,高一点的草都不长,变成守着高山没柴烧。1970年在伯父家,做饭时就把一棵老梨树砍了当柴火。七十年代时老百姓不光是愁没饭吃,有粮食没烧的也做不成熟饭呀!当年家乡的艰苦状况可想而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