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古代怎么称呼小男孩的

古代怎么称呼小男孩的

发布时间:2025-07-11 01:35:29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古代怎么称呼小男孩的

根据男孩的年龄,有以下称谓:

汤饼:出生三天,邀亲友吃汤饼。

初度:周岁。《离骚》“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”。后称生日为初度。

生小:幼年。《孔雀东南飞》“昔作女儿时,生小出野里”。

总角:总,聚束;角,小髻,意为收发结之,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,俗称小丫角,因此称童年时代为「总角」。

垂髫:指童年。古时童子未冠,头发下垂,因而以“垂髫”代指童年。潘岳《藉田赋》:“被褐振裾,垂髫总发。”

始龀:龀,儿童换牙,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。按生理常规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时换牙,「始龀」便成了童年的代称。

教数:9岁。

外傅:10岁,出外就学。

束发:束,捆,结之意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「束发」为成童的代称,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。

古代年岁的别称。

舞勺:13岁。

一般指15岁左右,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”

及笄:指女子15岁。

语出《礼记·内则》“女子……十有五年而笄”。“笄”,谓结发而用笄贯之,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。

舞象:男十五岁~二十岁。

是成童的代名词。原本是古武舞名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成童,舞象,学射御。”《疏》曰:“成童,谓十五以上;舞象,谓舞武也。熊氏云:‘谓用干戈之小舞也。’”

待年:指女子成年待嫁,又称“待字”。

语出《后汉书·曹皇后记》“小者待年于国”。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“待年”。《文选·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声夙振。”

弱冠:指男子20岁。弱,弱小。

古代怎么称呼小男孩的

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为“襁褓”,2-3岁为“孩提”,童年儿童为“总角”、“垂髫”,男孩8岁为“龄年”、 10岁以下为“黄口” 10岁女孩为“髻年”。

1、襁褓

汉语词汇,qiǎng bǎo,亦写作“襁緥”、“襁保”、“襁葆”、“繦緥”。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,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;襁褓又称作襁褓巾、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。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,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

2、幼儿时期· 孩提之童

——《孟子·尽心》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。本词中“提”的本义是“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”这个动作。“提携”等为其衍生词。

孩,不是后来孩子之意,而是“咳”的古字 《说文解字》:“孩,古文咳从子。”小儿笑貌,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。提,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,指其小。

古代怎么称呼小男孩的

1、孩提指2-3岁的小孩子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篇中说:“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。”

意思是幼的孩子,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的父母的。

2、总角指古时少儿男未冠,女未笄时的发型。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,形状如角,因而也用“总角”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。大概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

3、童龀《说文》中有“男八月生齿、八岁而龀;女七月生齿、七岁而龀”的说法。意思是男孩八个月长牙齿,八岁换牙,女孩则七个月长牙齿,七岁换牙。所以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

4、膝下指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,故借指幼儿。《孝经·圣治》:“故亲生之膝下,以养父母日严。”

意思是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,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,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,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。

5、孺子古代多指多指幼儿、儿童。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我曾于五月二十日寄一孺子相片。”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