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称谓为束发。
除此之外,其它年龄段的称谓分别为:未满周岁的婴儿:襁褓,2、3岁的儿童:孩提,幼年儿童:垂髫,男孩7岁:韶年,男孩8岁:始龀,儿童:垂髻之年,10岁以下:黄口,10岁:幼学,13岁至15岁:舞勺之年 ,青少年:束发,15岁:志学,15岁至20岁:舞象之年,男子20岁:弱冠、加冠 ,30岁:而立之年,40岁:不惑之年,50岁:知命之年,60岁:花甲或耳顺之年,70岁:古稀之年,80岁:杖朝之年,80至90岁:耄耄之年,100岁:期颐,老年:皓首或白首,长寿老人:黄发 。
少年因为在中国古代,男孩从六岁开始算少年,到十六岁算成年。因此,十五岁的男孩在古代被称为“少年”。在现代社会中,十五岁的男孩被称为“青少年”,所以可以看到,少年这个词在语言中仍有一定的保留和运用。
在古代男子年满十五周岁被称为束发。 因为在这个阶段的男性,才会将头发扎成发髻,并学会各种技艺,而且十五周岁到二十周岁的男性,头发会逐渐由半束半披发展为全束。
古代男子十五岁时,被称为束发。
束发,即系结头发。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,成童20岁时行冠礼,成年。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,即15至20岁。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。
在中国古代时期,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。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,后被沿用至今。
弱冠
1、结发:束发,扎结头发,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,表示成年,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“加冠”、“加笄”。
2、志学之年:因为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”(孔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”。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束发:束,捆之意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「束发」为成童的代称,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。一般指15岁左右,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