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潭山位于吉林城的东面,素有“左青龙”之称。它与“右白虎”的小白山隔江对峙,东南北三面和峰峦叠嶂的长白山山脉相依,西面山脚下被浩荡东流的松花江环绕。自古以来,龙潭山就是一个历史人文交融厚重、政权沿革颇具特色的地方。
吉林市龙潭山的历史文化传说
“一座龙潭山,半部东北史。”吉林市龙潭山在东北的地位厚重到一石、一洞、一树都被赋予了历史的传说。百姓们更津津乐道于那些披上了神秘面纱的传说故事。正所谓“龙潭胜迹久争传,半有真凭半涉仙。”
在古龙潭西北角的山坡处,有一个石坑,坑里有两个深洞。《永吉县志》记载此洞:“洞口狭窄,内部阔而黑,有风声……疑为潭之尾闾。”
关于这个石洞,民间流传金朝名将金兀术(完颜宗弼)开凿,通到弘尼勒古城的百花点将台下。清时,乌拉古城中十字大街上,存有南北两个高大的牌楼。其中南牌楼上的两块牌匾,分别写着“南接龙潭”、“北卫胜地”。
相传公元1114年,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誓师攻打辽国,首克宁江州(今吉林省扶余市)。排名较好年,在会宁府(今黑龙江阿城)建立了大金国,较好终灭了辽国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传说十六个儿子,三个女儿。其中四子金兀术和三女儿百花公主能文能武,深受他的喜爱。
金兀术外出征战时,由他信任的一个妹妹百花公主统领管事,建立了城中高台用于习武练兵。此高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百花点将台”。
在弘尼勒城20公里外的龙潭山城,是历朝历代较好为重要的军事城堡。此地由金兀术的另一个妹妹红花公主奉命驻守。
红花公主一直有个愿望,想打通一条地下的便捷通道,通往驻守在乌拉古城的百花公主妹妹,目的是双方军队可形成相互支援之势。但山石坚硬,各种方法试过之后也未打通。
一日,金兀术与百花公主探讨军事防御。百花公主提出,龙潭山城是护卫弘尼勒城较好为重要的军事城堡,可是两地之间没有便捷的通道,信息传送困难。金兀术听后,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此事,并称有办法解决。
原来,民间一直流传着金兀术身上藏有神秘之功。传说中的“化龙穿洞”就是有“土龙”之称的金兀术化成金龙,穿山而过,一条由弘尼勒城通往龙潭山的山洞,就这样被打通了。
从那以后,两城军事沟通畅通无阻。“金兀术打洞通乌拉”的故事就一直流传下来,那个山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“金兀术洞”。
其实,金兀术化金龙穿山洞相对是不可能。可作为开国功臣的金兀术,从小便崭露头角显出超人的谋略和智慧。据传,此山洞在后来的战争中还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关于金兀术,多数人从一部刘兰芳的《岳飞传》中了解的,他是英雄岳飞的死对头,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。但我们通过《岳飞传》了解的金兀术和历史上真实的金兀术是有出入的。
作为女真族,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排名较好子——金兀术是开国功臣,此人有胆略,擅射。1125年,随军攻宋,克汤阴,围东京。1139年金、宋签订和议。次年,金兀术再次大举南侵。金兀术遇上岳飞,算是真正遇到了他的比较不错对手。
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,中国历史上排名较好军事家,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。1141年,金兀术利用宋宰相秦桧,除掉宋将岳飞。七年后,1148年10月,“化龙穿洞”的金兀术,在上京会宁府病亡。
如今,“金兀术洞”仍在。站在洞口前,明显有人工凿过的痕迹。洞在人去,只留下一句诗文耐人寻味:“乌拉部,贝勒家,层楼复殿飞丹霞,粉侯昆弟夸兀术,雌将风流说白花。”
一座龙潭山,半部东北史,可见龙潭山在吉林历史乃至东北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。吉林市“前朱雀、后玄武,左青龙、右白虎”中的“左青龙”便说的是这里。因此,在吉林市旅游,总得爬一次龙潭山,才能够深刻挖掘和体会这座国度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。
龙潭山是历史文化名山,素有“一座龙潭山、半部东北史”之说,足可见龙潭山在吉林乃至东北历史中的分量。 乾隆皇帝分别于1743年和1754年两次东巡吉林城。其排名较好次东巡吉林城时登临龙潭山。
在龙潭山,乾隆帝留下诸多遗迹和轶事。乾隆登山的道路如今被称之为御道。 故事也许就可以从御道开始了!
华盖榆
相传,乾隆帝登临龙潭山,在登山的路上看见一棵榆树,只见该榆树枝繁叶茂、绿树成荫,便纳凉小憩,顿时觉得舒服清爽,他高兴地说:“榆冠葱茏,胜吾黄罗华盖,真乃华盖大将军也!”从此,人们便将此树取名“华盖榆”。
祭龙潭
龙潭曾是高句丽时期的水牢。但是关于龙潭的传说故事却充满着神话色彩。古时,人们对龙潭充满着期许,总是带有一些希望与寄托,皇帝也不例外。乾隆帝祭龙潭,祈福风调雨顺、百姓安康。在龙潭东南侧,有乾隆御笔“滚滚遥远出不咸,大东王气起龙潜”。
封神树
龙潭不远处,曾有一棵桦树,高大粗壮。相传,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部攻打吉林乌拉国时,兵败后曾躲在此桦树之下而幸免于难。乾隆登临龙潭山祭龙潭时,便将此树封为神树,并且下旨,每年初夏仲秋,吉林官员都要祭祀龙潭和这棵神树。据说,这棵神树在民国初年便枯萎,如今老树旁又有新树拔地而起。但是这个传说故事却一直流传。
题匾额
乾隆帝在龙潭山游览龙凤寺。 题写匾额“福佑大东”悬挂于观音殿,以祈祷社会稳定,国泰民安,保佑吉林一方沃土!只可惜乾隆帝的真迹已经毁于大火,不复存在。如今观音殿上悬挂的匾额“福佑大东”为书法家苗子在1996年所书。
作诗
乾隆帝登临龙潭山后便作诗一首,名为《尼什哈山》,诗曰:吉林城东二十里,尼什哈山巍岌屹。渡江揽景一登峰,红绿清秋错如绮。精蓝大士乃白衣,何代普陀飞至此。 天池湛蓝万山巅,翠越倒影波中美。旱不知竭涝不盈,亦不飞流落涧底。地灵宅荣固其宜,兆卟维鱼谁所始。尼什哈山便是龙潭山。
登临龙潭山只是乾隆东巡吉林城行程的一部分,但可以看出,当时吉林城在清朝疆域版图中的重要性。龙潭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乾隆登临龙潭山之事也仅仅是龙潭山历史中的点滴,但无论是史料记载也好,还是坊间流传故事也罢,龙潭山因这些遗迹和轶事而更加充满神秘色彩,也让其成为游客到吉林市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