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具体含义不同。姓是区别血缘的,是宗族的根本族号,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,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。氏,是姓的支系,是姓族的分支标记,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(庶子)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、部落、部落联盟的称呼。
2、使用区别。所属姓是同定的,氏名来源较多样,如以邑为氏,以谥为氏,以官为氏等,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,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,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、别族等情况。在这种背景下,父子、兄弟不必同氏,人也可以有几个氏,如晋卿士会,以士为氏,是承其祖氏,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,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、范;
3、专业化区别。姓是统一的,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,虽有氏为分支,但没有更小的姓族。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。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。 从史料看,这在商代比较明显,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“复合氏名”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。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,渐向单层次发展。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,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;
4、古代使用区别。女子不论出嫁与否,皆有同定的姓。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,出嫁后属夫氏,所以可以夫氏为称,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。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,如:父为其女制媵器,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“夫氏加女姓”,如辅伯鼎铭。
区别:秦汉以前,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姓——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,代表母系血统,区别血缘,后区别婚姻,姓不可变。
氏——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,代表氏族分支,区别子孙,后区别贵贱,氏可变。
中国较好早的姓,大都从女旁,如:姜,姚,姒,妫,嬴等,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。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,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,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。
举例子:一个部落姓为“姚”,其一支子孙如果迁居到柳树旁,可能就地取材,姓氏就为“姚柳”,“姚”为姓,“柳”为氏;同样,迁徙到槐树旁,可能会称为“姚槐”。
“姚”用来区别其他部落,不可变。“柳”、“槐”为氏,区别氏族分支,具有可变性。
姓氏的合一约在秦汉时期。同姓不婚,以“姓”区别婚姻。
简单来说,姓比氏大,氏属于姓。姓是家族系统,血缘系统。氏则是姓的一部分,是姓的分支。氏是用于区别同姓家族不同分支, 在上古时代,一般只有贵族拥有氏,普通人没有氏。
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,氏就是一部分人身份的象征,证明自己曾经是贵族,跟普通人不同。
姓和氏的区别在于文化习俗的不同。在中国,姓是指一个家族的名字,是家族传承的代表。而氏则是人名中的一个字,即名字中的“名”。而在西方国度,姓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名字,如Smith或Jones等,而名字则是指一个人个人的名字。而在日本,姓是指家族的名字,如山本、田中等,而名则是指个人的名字,如一郎、花子等。因此,姓和氏的区别在于文化差异,不同国度、地区、民族对于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习俗也是不同的。
您好,在中文中,姓和氏的概念是相同的,都是指人名中的“姓”。但在日语和韩语中,姓和氏是有区别的。
在日语中,姓指的是家族的姓氏,通常是由父亲的姓氏继承下来的。而氏则是指妻子的家族姓氏,通常是在结婚时加入的。例如,若父亲的姓氏是“山田”,而母亲的姓氏是“田中”,那么孩子的姓氏就是“山田”,而氏就是“田中”。
在韩语中,姓和氏也有区别。姓通常是由父亲的姓氏继承下来的,而氏则是指祖先的家族。例如,若父亲的姓氏是“金”,祖先的家族是“李氏”,那么孩子的姓氏就是“金”,而氏就是“李氏”。
总的来说,姓和氏都是指人名中的“姓”,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,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不同。
在我们这里姓和氏是有区别的,一般男人称姓,女人称氏。比如说男人姓张名文耀,那么男的就叫张文耀。女人嫁到张家,女人姓王,那么,女人就叫张王氏。祖谱上也是这么写的。不过这是过去的老说法,现在,新社会不这么说了。
还有一种说法,在写家谱时,姓李的家谱,开头四个字,写李氏族谱,姓赵的家谱就写赵氏族谱。而在写家族成员时,男人名字仍写男人名字。如张文耀。女人姓王的,就写张王氏。不知道说的对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