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多言、戒忿怒、戒忮求。
嘴巴是用来说话的,好论人长短,几乎是人的天性,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,有的人却信口开河,曾国藩也不例外。但他终于悟出了很多磨难都是“多言”惹的祸,在生活与工作中处处留心,每天都把见的人、说的话、看的书通过日记记录下来,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。改善了语言之后,曾国藩为人处世更加圆融,人际关系也从当初的四处碰壁发展成后来的左右逢源。
心态是人生幸福的根源。一个人容易被人激怒说明这个人的心理还没有成熟。我们常说,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。曾国藩要“戒忿怒”其实就是想营造一个平静如水的心理环境,保持积极的人生观。
众多人忙忙碌碌一生,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奋斗,一些人甚至把这些作为成功的其中一个标准。只是有的时候,富贵就如同火中取栗,栗没有得到,反而伤了自己。“戒忮求”,是曾国藩悟出的一大智慧。
扩展资料
曾国藩的人格修炼对其事业很有帮助,他每天记日记,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、反思,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,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:要勤俭、要谦对、要仁恕、要诚信,知命、惜福等,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。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,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甚至还是迂腐的,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,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较好重要的原因。
曾国藩的人格修炼:
1、诚,为人表里一致,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。
2、敬,敬畏,内心不存邪念,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。
3、静,心、气、神、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。
4、谨,不说大话、假话、空话,实实在在,有一是一有二是二。
5、恒,生活有规律、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。相对较高境界是“慎独”,举头三尺有神明。
应该是六戒,原文如下:《六戒》原文
排名较好戒:久利之事勿为,众争之地勿往。
排名较好戒:勿以小恶弃人大美,勿以小怨忘人大恩。
排名较好戒: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,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。
排名较好戒: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。
排名较好戒: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败;天下古今之才人,皆以一傲字致败。
排名较好戒: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;凡成大事,人谋居半,天意居半。
曾国藩曾说:“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,皆我分内事也。”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,做一个“天地完人”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曾国藩曾给自己立过一个“三戒”的规定,即“戒多言、戒忿怒、戒忮求”。
一、戒多言
曾国藩教育儿子曾纪泽说:“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:曰长傲,曰多言。丹朱不肖,曰傲,曰讼,即多言也。”
二、戒忿怒
生气愤怒,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表现。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易怒,那么这个人已经算是出了问题了。曾国藩之所以要戒忿怒,其实就是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,以达到”猝然临之 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“的境界。为了能达到这么一个精神境界,曾国藩还特地向好友冯树堂学习静坐之法”静坐之法,养气之方,都只能知,不能行“。
三、戒忮求
”戒忮求“,即为戒掉贪婪。
曾国藩曾给其弟曾国荃写过这样的诗句:”左列钟铭右谤书,人间随处有乘除,低头一拜屠羊说,万事浮云过太虚。“告诫其弟,有人说你好,自然有人说你不好。功名利禄,其实 都是浮云,只要能坚持本心就好。
吾自戒吃烟,将一月,近差定矣!以后余有三戒:一戒吃烟,二戒妄语,三戒房闼不敬。一日三省,慎之慎之。